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要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,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”。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,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農戶分散經營仍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面,農業科技推廣任務很重,必須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?!蔽抑葑鳛椤袄仙龠吷綆臁眳^,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,依法開展農業技術推廣,為促進我州鄉村產業發展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。我州各級政府和涉農部門將新修訂的《農業技術推廣法》等納入普法工作重點,加大了學習宣傳力度。同時,依托科技活動周、全國科技工作者日、全國科普日對農業技術推廣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宣傳。去年以來組織農業技術推廣方面法律培訓100余期,培訓人員5000余人次。專項投入支持。2021年以來,爭取國、省農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項目96項,資金2035萬元;州本級資金立項支持52項,資金723萬元。突出重點技術。制定了農業優質綠色高效技術模式推廣方案(種植業),主推技術覆蓋率均達到95%以上。改善基礎條件。實施水土保持項目63個,改善了土壤結構,增加了土壤肥力。注重科技示范。建設州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1個,選派千余名科技特派員和三區人才與州內228個示范企業、953家專業合作社、1548個行政村開展技術合作與服務,遴選409戶技術能力較強、幫扶意愿較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作示范。建立了農作物種質資源圃,育成新品種15個,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3項,7個茶樹新品種保護權被受理。建成油桐國家林木種子資源庫1080畝。提升機械化水平。2023年底,全州農機保有量為29.42萬臺套,總動力200.89萬千瓦,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5.67%,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39.18%,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50.07%。及時補員。公開遴選縣鄉兩級技術指導員197人,采取技術指導員聯系農業科技示范戶的形式,實行一對一技術指導服務。公開特聘農技員21人。加強培訓。近兩年來177人參與省級培訓,490人參與縣級培訓,內容涉及糧油作物、蔬菜、水果栽培及“互聯網+農技推廣”等。定向培養。招錄省級農技特崗生26人。項目帶動。2023年,圍繞茶葉、水稻、柑橘、玉米、獼猴桃等建設農業技術示范基地8個,發布主推技術17項,獲得基層農技推廣補助495萬元。從總體上看,我州農業技術推廣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。(一)法律宣傳不夠深入。少數涉農單位對農業技術推廣法定職責不太清楚,履職不到位。部分鄉鎮負責人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精力投入有限,一些基層干部對農業技術推廣法律法規的主要內容不了解,少部分農民群眾對推廣農業技術缺乏自覺性。(二)隊伍建設不夠穩定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沒有理順,條塊聯系指導脫節,有編無人,或在編不在崗。農技崗位人員總量不足,非專業人數占比較高。部分鄉鎮農技服務人員的政策性待遇難以到位或到位不及時。農業學科創新團隊領軍人物、科研骨干少,特別是精通農產品加工技術、數字農業技術等方面的人才缺乏。(三)推廣經費難以保障。我州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總量不足,“有錢養兵、無錢打仗”,導致科研基地規模小而散、科研基礎建設明顯滯后。(四)科技成果難以轉化。農業技術推廣在市場化投入、社會化參與方面還不夠完善,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健全,特別是科研與生產銜接不緊,新成果轉化應用不多。已有的一些獎項和專利授權,實際轉化運用不足。(一)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,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意識。創新方式,積極利用新媒體對農業技術推廣進行宣傳,提高全社會農業技術推廣意識;突出重點,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各級涉農領域干部的宣傳,增強農業技術推廣法治理念,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自覺性。(二)進一步重視隊伍建設,夯實農業技術推廣基礎。深化改革,確保基層農業技術機構、職能、人員到位。提升素質,繼續開展農業技術人才定向培養,強化現有農業技術人員培訓,提高基層農業技術隊伍的業務水平。加強保障,落實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各項政策待遇,對成績突出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在職稱、晉級方面給予適當傾斜。(三)進一步保障資金投入,激發農業技術推廣活力。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,加強實驗室等科研設施建設。落實農業優先發展戰略,重視對農技推廣的財政性投入,支持農業新技術研發、新成果示范應用、人員培訓,支持農機裝備、農業社會化服務,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產業等,并把涉農實驗室運行經費常態化納入財政預算。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,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業技術推廣。(四)進一步開展技術合作,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。推動形成政府主導、社會參與、農民受益的推廣體系,加大農業科技攻關支持力度,引導支持高校、企業、院所、金融和科技服務機構積極參與涉農創新驅動平臺建設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,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技推廣模式,為農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指導。重點發揮好州農科院在農技推廣中的帶頭示范作用,加快現有農業科研成果轉化,使科研、推廣、農戶三方受益。(五)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,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益。要加強水利、能源、溫棚、冷鏈、網絡、軌道運輸等配套設施建設,不斷提高農業生產便捷化、機械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水平。加快適宜山區的小型農機研發推廣,推動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與應用。重點圍繞茶葉、柑橘、百合等支柱產業,實施“宜機化”改造。